25年的千里寻乡路
2020年7月29日,在我院医治了半年之久的一位患者,经过多方努力,终于踏上了阔别25年的回乡之路。
2020年2月8日上午,在临海救助站的联系下,在派出所民警的陪同下,临海康宁医院二病区来了一位衣衫褴褛,蓬头垢面的老人家,当时精神状况看起来非常差。洗漱过后,护工阿姨也给她剪了一个精神的发型。沟通困难成了我们的第一大难题,由于她没有任何有效证件,我们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,所以暂时称她为“无名氏”,但她不喜欢我们叫她无名氏,会发火,会生气,依据她的口音,她说我叫马xx(谐音),家在湖北,去过武汉长江大桥。刚来的几个晚上都长时间无法入睡,在床上也是拉着被子蒙着头,护士查房时一动被子人就醒了,然后就不听劝地在大厅里走动,说一些听不懂的话,白天也是和大家不合群,独自一人坐在位置上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在病区医生的精心治疗和护士的耐心陪伴下,她渐渐放下了戒备心,慢慢地吃饭、睡觉都有规律了,连娱乐活动都能主动参与起来了。
终于,在2020年3月份救助站传来了好消息,根据老人家的口音,以及她自己说的姓名、家庭住址,再结合她近期的照片,确定她真的是湖北人。
信息比对上了,她的家人终于找到了!
但由于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道路管控的原因,家属不能立即来院。今年7月,她的儿子带着媳妇赶来临海与老人家相认。在我院的会客大厅,她的儿子连声感谢:“谢谢医生和护士照顾了我妈妈这么久,真的是很感谢你们!”我们终于知道,她已经离家25年,离家时儿子才13岁。由于长时间失联,当时她的户口都已经注销。一家人相拥而泣,虽说着我们听不懂的话,但紧紧握着的双手是骨肉亲情的力量,足以让旁观者潸然泪下。种种原因她不能马上跟着儿子回家,回到病室时双眼虽已通红,但眼里面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。
跟儿子相认后,她的精神状态更加好了。有一次,病区护士长在跟她聊天,问她马上要回家了,开心吗?虽然她用湖北话回答,但从她脸上慈祥的笑容中,我们可以看出她内心的快乐。说着,她从衣服口袋中小心翼翼地掏出了两张叠得四四方方的纸巾,说送给护士长。要知道,纸巾对于病区的病人来说非常宝贵——这是她们身上唯一的“财产”。能够把纸巾掏出来给赠予别人,是对别人最好的感恩。她一个小小的动作,足以让我们感动。
回家的路终于提上了日程,医生提前准备好所有的资料,护士为她整理仪容仪表,都在为她7月29日上午回家的行程做准备。
终于到了7月29日。清晨6点左右,临海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来到我院准备接她回乡。老人家显得异常兴奋,因为她知道自己马上要回家了!救助站工作人员办完手续后,我院的护士送他们到电梯口。
临走时,护士跟她交代了许多注意事项。当电梯要开的一刹那,她向护士说了句:“谢谢!”尽管浓浓的湖北口音听起来有点别扭,但这两个字我们感觉是那么亲切。
从2月份入院到今天出院,已经将近6个月。半年时间,经过我院医护人员的精心医护,她从一个神志不清的流浪者成了一个懂得感恩的人。如今,她要带着这份恩情回到千里之外的家乡,回到阔别25年之久的亲人身边。
漫漫回乡路,依依故人情。愿她带着康宁医院的恩情,带着浙江人民的关怀,回到家乡,回到亲人身边,幸福地生活下去!